【反送中】醫生為病人「守口如瓶」是專業道德 梁卓偉:當仇恨滋長互信將消磨至淨盡
發布時間: 2019/06/27 15:29
最後更新: 2019/06/27 15:31
《逃犯條例》修訂引發社會極大爭議,612警民衝突被指有示威傷者在醫院被捕,對醫護人員造成壓力,之後警察員佐級協會發表聲明批評言論無根據要求道歉,更引發伊利沙伯醫院及仁濟醫院警崗警員不再駐守事件。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在港大醫學院fb以「信」為題發文,表示醫生為病人「守口如瓶」原因,是要病人信任醫護,令病人願意將病情和遭遇和盤托出,醫生才可斷症。
他又表示,當仇恨滋長,暴力風險會愈來愈高,互信的基礎會消磨至淨盡,社會制度將難以有效運作,反問大家:「我們今天選擇發聲,到底是要改善制度,還是消滅制度,值得我們靜心思考。」
梁卓偉發文的全文如下:
【大醫細語】信
源自古希臘的醫師誓詞(Hippocratic Oath)已有千年歷史,時至今日,各地的醫學院,包括港大,仍然安排同學宣讀。有人或會說這是「行禮如儀」,但細讀誓詞的內容,不難發現當中高舉的價值,實在是千古不易的道理,到今日依然適用。
《逃犯條例》修訂引發的爭議,由政治圈燃燒到醫護界,這實在是此料不及。新近的爭議,是有關病人私隱。在醫師誓詞裏面,其實早有談論私隱問題:「凡余所見所聞,不論有無業務之牽連,余以為不應洩漏者,願守口如瓶。」
醫生為何要為病人「守口如瓶」?要回答這個問題,最簡單莫過於反問,若醫護肆意洩漏病人私隱,會有甚麼後果?若病人無法信任照顧者,拒絕將病情和自身的遭遇和盤托出,試問醫生又如何斷症?醫患之間的信任,已不單是道德問題,更牽涉到實際的專業操怍,當大家沒有互信,醫生的專業性亦必然無法維持,故病人私隱是非常重要的專業道德問題,我們醫學院非常重視。
有同學告訴我,他們自發在最近的遊行示威中擔任志願救護,有不適或受傷人士拒絕被送到急症室就診,他們感到非常難受,這是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帶來的即時傷害。今天的社會,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回到低點,其中警察與市民的關係,重回到2014年的低水平。接連兩次的包圍警察總部,完全反映部份市民與警方之間存在着長久不信任,這背後自有其成因與脈絡,作為曾經在政府服務的一份子,我深明今天一眾舊同事的感受。
香港是自由社會,我們當然可以對政府或其人員作出批評,但我相信大家都認同,在自由的環境中,其實亦存在一條文明的底線,市民的共同目標,都是希望政府以至整個社會制度能夠一直完善,即使大家意見不同,也不是長久的劍拔弩張,非要鬥至你死我活不可。香港人的血液裏面,原不存在無底線的鬥爭基因。
當仇恨滋長,暴力的風險會愈來愈高,互信的基礎亦必然會消磨至淨盡,社會制度將難以有效運作。我們今天選擇發聲,到底是要改善制度,還是消滅制度,值得我們靜心思考。